当前位置: 首页> 综合新闻> 正文

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过程

今日上海网(jinrishanghai)今日上海报道

袁隆平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他的杂交水稻研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,以下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过程的主要阶段:

1. 发现自然杂交水稻的契机

袁隆平先生在1960年7月,在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“鹤立鸡群”的天然杂交水稻,这一发现改写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理论,也让他意识到存在野生的雄性不育株。

2. 设想“三系法”技术路线

袁隆平先生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田间实际探索,设想采取“三系法”技术路线,培育不育系、保持系和恢复系,而找到不育株是实现“三系法”技术路线的第一步,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

3. 寻找野生稻

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各地艰苦寻找,终于在1970年11月,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有3个扬花的稻穗,这株稻穗被认为是雄性不育野生稻,被命名为“野败”。

4. 发现雄性不育株

历经两年的时间和十几万株稻穗的检查,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团队终于发现了6株雄性不育株,这是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创新的一项首创性成果,也是一个艰难探索、勇于创新的过程。

5. 研究成功

1973年10月11日,袁隆平在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年会上宣告,籼型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。这种籼型杂交水稻茎秆粗壮、穗大粒多、米质优良,并且适应性广。

6. 技术的推广应用

不久,袁隆平育成的“南优2号”投入生产,在湖南桂东县百亩中稻试种成功,湖南安江农校25亩作双季晚稻试种成功,亩产达1256斤。此后,华南、华北、华中相继试种成功,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。

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,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。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稻田中,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阅读全文